德峨鄉,擠在雲貴高原的餘峰之間,平均海拔1600米。15個行政村,3.4萬人口中,苗、彞、仡佬、壯等少數民族占96%。這裡民族風情古樸濃郁,民族服飾、民間藝術多姿多彩,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稱為“活的少數民族博物館”,被國家文化部授予“中國民間藝術文化之鄉”。但是,受制於大山的圍困,村民開荒種地維持生計,產生了嚴重的石漠化問題,加劇了水土流失。如何緩解生存和環境的壓力,是擺在德峨鄉發展路上一道最艱難的坎。
  如何邁過這一道坎?德峨鄉黨委緊緊抓住國家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的機遇,依托資源和地理優勢發展種植業,探索出一條“三張葉子一椒一花”(煙葉、茶葉、桑葉、辣椒、金銀花)的生態扶貧之路,以點帶面發展種桑養蠶產業,擴大茶葉種植和生產規模,引進辣椒種植,在石漠化村屯開展金銀花種植。
  冬閑時節,常麽村的村民們卻沒閑著,大家在桑園裡修剪桑樹,抓緊施肥,起壟整地,為明年的收穫忙碌著。村民伍志剛說,今年種了30畝的桑樹,來年養蠶最少可以獲利3萬元。
  讓村民放棄種植傳統作物,一開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。鄉長楊金福告訴記者,鄉黨委和政府充分用好相關政策,積極為村民申請退耕還林的補助指標,發動幹部說服村民在半山腰上種植有利於水土保持的金銀花、毛竹等。目前,群眾種植烤煙逾7000畝,預計創收超過1500萬元;桑園面積超過5000畝,已發展成為全縣種桑養蠶產業主要基地;金銀花16200多畝,成為隆林縣扶貧主導產業;三沖茶葉獲得全國綠色食品認證,產品暢銷國內外。與此同時,還鞏固發展養殖業,發展立體農業。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已凸顯出來:2012年全鄉人均收入3953元,今年上半年全鄉農村經濟實現生產總值9312萬元。
 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完善。近年來,德峨鄉轉變政府職能,實行“領導包片、工作組包村、幹部包屯”制度,組織幹部深入村屯工作一線,解決農戶生產生活中的困難。2011年以來,爭取上級危房改造1180戶、家庭水櫃571座、沼氣池850座、農網改造45個屯,最大限度解決群眾住房難、飲水難、用電難等實際困難。
  “只要找到了路子,走對了路子,貧困的帽子一定能甩掉。”鄉黨委書記陶世清信心滿滿。剛從北京領取人民滿意公務員集體獎回來的陶世清,感到肩上的擔子依然不輕,儘管這些年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,農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改善,但是當地缺水問題依然嚴重,水依然是制約德峨經濟發展的瓶頸。“每年到德峨旅游、攝影、採風的不少,但這些人並沒有在德峨停駐,因為德峨沒有水,吃住都成問題。”他惋惜地說。
  兩年前,這裡就發現了一股水量達3立方米/秒的水源,但需要一個造價1000多萬元的兩級提水工程,才能徹底改變德峨靠天蓄水的現狀。陶世清正在為籌款四處奔波,他說:“有了這股活水的澆灌,德峨就能煥發出更旺盛的生機。”(本報通訊員 羅勛湖 本報記者 劉 昆)
  (原標題:敢叫石漠變“綠洲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y69rynqj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